猴痘
猴痘是什麼?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該病毒於1958年首次被發現於猴子身上。人類感染猴痘最早於1970年出現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原扎伊爾),此後人類病例主要出現在西非和中非國家:貝寧、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加蓬、科特迪瓦、利比里亞、尼日利亞、剛果共和國、塞拉利昂和南蘇丹。
潛伏期介乎5至21天,但通常為6至13天。症狀與天花相似,但病情較輕微。最初的症狀包括發燒、劇烈頭痛、肌痛和淋巴結腫大。在皮疹出現前有嚴重淋巴結腫脹是猴痘的一個顯著特徵。發燒後約1至3天,口腔內會出現潰瘍,身體其它部位亦會出現皮疹。皮疹通常會於10至14天內從斑丘疹發展到水疱、膿疱,然後是結痂,而身體所有部位的皮疹一般會同步發展。
猴痘病徵持續14至21天,患者通常會自行痊癒。過去的猴痘爆發中,患者的死亡率介乎1%(西非毒株)至10%(剛果毒株)之間。
猴痘是怎樣傳播的?
人可經直接接觸受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或傷口而受到感染。可傳播猴痘的動物包括有松鼠、岡比亞巨鼠、睡鼠和不同種類的猴子。
在人際間,猴痘可由長時間與患者面對面接觸而經呼吸道飛沫傳播,亦可經直接接觸患者的皮膚傷口、體液或最近被污染的物體而傳播。此外,也可以通過胎盤從母親傳給胎兒。
怎樣預防猴痘?
政府參考了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和新發現及動物傳染病科學委員會的建議,採購了第三代疫苗「JYNNEOS」用於暴露前及暴露後疫苗接種。 該疫苗已於 2022 年 9 月運抵香港以用於猴痘疫苗接種計劃。「JYNNEOS」已於 2019 年獲得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 (FDA) 許可用於預防猴痘感染。
為減少受感染的風險,市民前往受猴痘病毒影響的地方應該:
- 避免與猴痘病人或有疑似猴痘皮疹的人士密切接觸或皮膚接觸;
- 避免接觸猴痘患者使用過的物品,例如餐具、杯子、床上用品、毛巾或衣服;
- 避免接觸染病或死亡的動物;
- 在照顧病人或處理動物時,採取適當的感染控制措施,例如穿戴防護衣服和裝備,包括手套和外科口罩;
- 保持手部衞生,當雙手有明顯污垢或被血液、體液沾污,應用梘液及清水洗手。如雙手沒有明顯污垢時,可用含70-80%酒精搓手液潔淨雙手;
- 徹底煮熟所有動物產品方可進食;和
- 如有任何可疑病徵,應及時求醫。
怎樣治療猴痘?
猴痘的治療原則包括緩解症狀、治療併發症及預防長期後遺症。繼發性細菌感染應按需要進行治療。歐洲藥品管理局於2022年批准了一款名為「tecovirimat」的抗病毒藥物用於治療猴痘,但該藥尚未被廣泛使用。
如需了解猴痘的進一步資訊,包括海外國家及地區的最新情況,可瀏覽世界衞生組織及衞生防護中心的專題網頁: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monkeypox
https://www.chp.gov.hk/tc/features/105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