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健康服務 酷熱和嚴寒
環境健康風險

酷熱和嚴寒

如果你想前往的國家的溫度有別於你習慣的溫度,你就要加倍小心一些和高溫或低溫有關的疾病。

和高溫有關的疾病,若以嚴重性排序,先是中暑,其次有熱衰竭、熱痙攣及熱痱。

中暑

在酷熱下,若身體不能控制體溫時,體溫會急升,排汗機能失調,身體溫度不能向下調節,便可引致中暑。如缺乏緊急治理,中暑能夠引致死亡或終身殘障。

中暑的警告訊號很多,包括:

  • 極高的體溫 (口腔溫度高於攝氏39.4度);

  • 因缺乏流汗而引致皮膚紅熱及乾燥;

  • 急而強的脈搏;

  • 搏動式頭痛;

  • 頭暈;

  • 作嘔;

  • 精神錯亂甚或昏迷。

如你發現同伴有以上的任何徵狀,應立即尋求醫護協助。

熱衰竭

熱衰竭是身體因過度流汗而喪失水份及鹽份而有的反應,病者的體溫與流汗機能通常都保持正常。但如未能及時治療,會進而變為中暑。通常患者為老年人、高血壓患者及在酷熱下運動的人士。

熱衰竭的警告訊號包括:

  • 大量出汗;

  • 面色蒼白;

  • 肌肉因缺乏鹽份而引致痙攣;

  • 快而弱的脈搏;

  • 快而淺的呼吸;

  • 虛弱;

  • 頭暈;

  • 作嘔或嘔吐。

如你發覺有以上徵狀,應採取方法令身體涼快,如病徵惡化或持續多於一小時,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

熱痙攣

熱痙攣是肌肉疼痛或抽搐,通常在腹、臂或腿部。在酷熱下作劇烈運動,因而大量流汗時便可能發生。大量流汗會消耗身體的鹽份及水份。肌肉缺少鹽份便會產生疼痛的抽搐。熱痙攣也可能是熱衰竭的病徵。

如有熱痙攣,你應停止所有活動,及喝凍飲品。如熱痙攣在一小時內未能停止,便應尋求醫療協助。

熱痱

熱痱是皮膚在酷熱及潮濕天氣下因過度出汗受到刺激而有的反應。熱痱可發生於任何年紀的人士身上,但最常見於幼童。熱痱看似一堆紅色的粉刺或水泡,而通常出現在頸、上胸、腹股溝、乳房底部及手肘前部。

另一種的極端溫度是嚴寒。如你計劃在寒涼的環境下作戶外活動,應小心寒凍可引起的疾病,包括低溫症,凍瘡及凍傷。

低溫症

在嚴寒環境下,身體散熱的速度會比產生熱能為快。長期暴露於嚴寒中終會引致身體的儲備能量耗盡,結果就是低溫症或體溫過低。當體溫太低時,腦部會受到影響,致使患者不能清晰思想或正常活動;如此,低溫症更顯危險,因為患者可能不察覺已發生問題而不能作出有效的預防措施。

低溫症發生於體內溫度降至攝氏35度或以下時,通常發生於嚴寒環境中。若人們因雨水或汗水受寒或浸在凍水中,則雖溫度只屬清涼,低溫症仍可能發生。

低溫症的警告訊號:

成人:

  • 擅抖或手腳活動遲鈍;

  • 虛脫;

  • 混亂或呆滯;

  • 失憶或言語不清。

嬰孩:

  • 紅凍的皮膚;

  • 活動力甚低。

當你發現你的同伴有任何以上的情況時,應為他探熱。如體溫低於攝氏35度,應立即求醫。同時,用方法為他保暖。於體溫上升後,保持患者乾爽,又用暖氈包裹身體,包括頭及頸部。

嚴重的低溫症患者,可能會不省人事,看似沒有脈摶或呼吸。遇到這情況,應小心處理患者,立即尋求緊急救援。即使患者狀似死亡,亦應進行心肺復甦法。須給患者繼續心肺復甦法及保暖,直至患者有反應或有醫護人員到場。狀似死亡的患者中亦曾有被救活過來的個案。

凍瘡

凍瘡是身體因冷凝而受的損害。凍瘡患處會失去知覺及膚色。患處多是鼻子、耳、面頰、下頷、手指及腳趾。凍瘡可引致身體終身受損甚或截肢。血液循環不佳或未穿上適當禦寒衣服的人士,患凍瘡的機會較大。

凍瘡的警告訊號:

  • 皮膚蒼白或灰黃;

  • 皮膚顯得格外僵硬或光滑;

  • 感覺麻木;

  • 患者常因患處感覺麻木而不察覺問題,直至有旁人告訴他。

如有任何凍瘡病徵,應尋求醫護協助。並將患處浸於溫水中,千萬不要用熱水。如體溫低於攝氏35度,立即作低溫症處理。

凍傷

凍傷是一種因暴露於乾燥而嚴寒的環境中而有的綜合症,包括發紅、疼痛的藍色斑塊或小結、灼熱而麻木的感覺、與及強烈痕癢。皮膚損傷始現於暴露於嚴寒後的12至14小時。治療是屬輔助性的。